24h客服熱線

?400 168 5509

本期干貨!色譜技術用于治療藥物監測質量保證的專家共識

 二維碼

摘 要

中國藥理學會治療藥物監測研究專業委員會,中國藥學會醫藥生物分析專業委員會,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聯合制定了《色譜技術用于治療藥物監測質量保證的專家共識(2021版)》,描述了色譜技術用于TDM的基本條件、樣品管理、方法建立和方法學驗證;以及室內質量控制、室間質量評價、實驗記錄和數據管理、報告的發放;適用于使用色譜技術開展TDM工作的相關機構。



治療藥物監測(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通過測定患者體內的藥物及其代謝物或生物標志物,利用藥代動力學理論,以藥物治療窗為基準,制訂適合患者的個體化給藥方案。TDM項目的開展應當具備必要性、可行性并符合醫學倫理要求。由于色譜技術具備良好的特異性、靈敏度、準確性、較寬的線性范圍和可以同時檢測多個目標分析物等特點,其在TDM領域中的應用日益廣泛。目前,色譜技術存在著自動化程度較低、儀器操作復雜、尚難標準化等問題。因此,對基于色譜技術開展TDM的檢測環節進行全流程質量保證十分必要。同時市面上也出現了一批新型高效、全自動化的色譜設備品牌,能夠有效解決樣本手工前處理復雜的問題,使整個操作過程更加簡便易操作,如艾迪邁等,選擇全自動化的色譜設備,是TDM應用領域的新趨勢。本共識旨在描述基于色譜技術(包括連接紫外、熒光和質譜等檢測器)開展TDM過程中質量保證的基本內容和要求,適用于使用色譜技術開展TDM工作的相關機構。



01



色譜技術用于TDM的基本條件

1.1 實驗室條件

    TDM涉及臨床生物樣品,應符合臨床醫學實驗室建設規范要求:

  • ①具備適合于臨床樣品分析的2級及以上生物安全防護條件和相應的應急和急救設施,對于含有或可能含有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樣品應當按照《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和《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準則》的規定進行樣品采集和開展實驗室活動;

  • ②有完整的醫學實驗室功能分區且布局合理,不同功能區域需明確溫濕度要求且定期登記,潔凈區與污染區分離;

  • ③配備完善的實驗設施,并處于良好運行狀態,具備適合生物樣品處 理、色譜分析儀器運轉和人員健康的實驗室環境(整潔、通風、排氣良好,溫濕度符合要求),并定期對儀器設備和實驗室環境消毒;

  • ④具備保存生物樣品的設備和設施(具有冷藏、冷凍設備和溫濕度監控系統);

  • ⑤實驗材料、試劑、標準物質等管理規范,儲存符合相關要求 (防火、防爆、防盜);

  • ⑥具備處理醫療廢棄物、廢液的條件、途徑和流程。


1.2 人員管理

開展TDM的實驗室應設有質量控制負責人和/或質控員,其應參加過政府與TDM相關組織的培訓,并達到要求。所有工作人員必須經過生物安全培訓并取得培訓合格證書。檢測人員應進行TDM理論、色譜技術、質量控制實施方法和實驗室相關標準操作規程(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OP)的崗前培訓,按照實驗室要求考核合格后上崗,并在工作中持續性接受相關繼續教育活動。


1.3 儀器設備要求

生成TDM數據的色譜分析儀器原則上應該具備中華人民共和國醫療器械注冊證,且在有效期內。據調查顯示,目前市場上具有醫療器械注冊證的色譜分析儀器制造商并不多,同時能夠提供一體化的治療藥物監測方案培訓和售后的公司更是鳳毛麟角,目前在TDM應用領域能夠提供較為成熟的一體化服務的企業有艾迪邁醫療等。同時,儀器應有明顯的運行狀態標識并指定專人負責管理,具有使用、維護及維修的記錄。對生成數據的儀器和樣品前處理過程中涉及的關鍵儀器設備(包括計量器具、輔助設備等)要定期檢定、校準、驗證,校準時要選擇合適的(配套的)校準品;如有可能,保證檢測結果能溯源到參考方法或/和參考物質。天平、離心機、移液器、容量瓶、pH計等器具設備必須制定計量周期,定期參加法定計量部門或有資質的計量服務機構檢驗,并保存計量檢驗證書。


1.4 對照標準物質、試劑和耗材要求

所有的對照標準物質、試劑和耗材應由專人專柜管理,具備安全標識,建立購買、驗收入庫、貯存和使用的SOP,并有準確的入庫登記、保存、使用和效期記錄。同時,應根據健康和安全要求制訂有毒有害物質、易制毒和管制物質儲存、使用和處理的SOP。分析過程涉及的對照標準物質、試劑和耗材的純度、級別、規格和來源應符合實驗要求,可溯源,且在有效期內。應該科學論證對照標準物質的適用性,確認分析證書內容的完整性并留存。當使用質譜方法檢測時,推薦使用穩定同位素標記的內標,并應具有滿足分析要求的同位素純度,不發生同位素交換反應。市售的體外診斷試劑盒和質控品,應當具備醫療器械注冊證或為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等有資質單位提供的產品,且在有效期內使用。


1.5 TDM相關質量保證標準操作規程

TDM檢測機構應建立完善的與質量保證工作相適應的SOP,對TDM全過程進行管理與質量控制。SOP內容應包含但不限于:人員管理(人員資質、技術培訓與考核、繼續教育等)、樣品管理(采集、運輸、保存、使用和處置等)、儀器設備管理(儀器的采購、使用、維護、維修、檢定、校準等)、試劑和材料管理(采購、制備、保存、使用和處置等)、檢測方法的建立、驗證和質量評價、分析項目管理(項目訂立、計劃、實施、操作流程和質控方法等)、檢驗報告的管理(編制、審核、發放、更改、歸檔和銷毀等)。




02



色譜技術用于TDM的樣品管理

2.1 樣品采集

TDM樣品采集過程應綜合考慮制劑的給藥方式、目標分析物的藥代動力學特征及檢測方法學驗證結果。實驗室應制訂SOP,規定采集樣品類型、樣品采集部位、采集時間、采集容器、采集量和預處理方法等,并嚴格按SOP執行。必要時,應對參與樣品采集的臨床護士進行培訓。例如,對于靜脈滴注的藥物,SOP中應強調血液樣品不能從給藥的留置針管中采集以及不推薦在給藥側手臂采集。如無特殊要求,樣品采集量應至少滿足2次分析所需。樣品應標明來源、類型、目標分析物并使用具有唯一性、可溯源性且適于保存的代碼貼簽(如條形碼、二維碼)。


2.2 樣品運輸

按照項目SOP要求的樣品穩定性條件進行樣品運輸。院內轉運要求樣品轉運箱正規、密封良好、有生物安全標識。對于涉及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樣品應使用專用轉運箱。轉運箱應定期清潔消毒(推薦采用有效氯濃度500mg·L-1消毒液或體積分數75%乙醇)。高致病性、高風險樣品應使用密封標本袋,要求標本袋透明、有生物安全標識。對于感染性生物材料的國內運輸,參照《危險品航空安全運輸技術細則》按照分類(A類、B類)的包裝要求進行包裝和運輸。


2.3 樣品接收

TDM樣品應由專人接收,在接收送檢樣品時,應核查樣品狀態(如采樣管類型、采樣時間、樣品唯一性標識、外觀、性狀、數量等)和保存條件是否符合檢驗項目要求,并填寫樣品接收記錄;對不符合要求的樣品應拒收并填寫樣品拒收通知單。


2.4  樣品保存

樣品應當有專門的保存設施,對于反復凍融不穩定的生物樣品,建議提前分裝好后儲存。儲存溫度和時間應當符合相應SOP的要求。明確存在感染性的樣品應當密封包裝,加注生物危害標識,放置于相應級別的保存設施中。高致病性樣品不建議長期保存。


2.5 廢棄樣品的處置

廢棄樣品嚴格按照《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和《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要求進行處置。高致病性、高風險樣品應進行消毒處理后銷毀。



03



色譜技術用于TDM的方法建立及方法學驗證

3.1 方法建立

TDM立項時應先確認項目具備開展TDM的臨床指征,確定目標分析物(藥物及其代謝物或生物標志物)。方法建立階段,首先應獲取目標分析物的基本信息以建立符合TDM臨床需求的基于色譜技術的檢測方法,考慮包含但不限于:①所選擇的檢測樣品(如全血、血清、血漿、尿液、腦脊液和唾液等)中包含的分析物濃度或相關的藥動學參數是否可以作為個體化用藥的參考指標;②樣品采集、運輸、使用和保存的過程對目標分析物的理化性質及其在生物基質中的穩定性的影響;③采血管中抗凝劑、促凝劑的存在,樣品中藥物代謝物、合并使用藥物的存在,及溶血和高血脂等情況的發生對檢測結果準確性的影響;④色譜分析儀器所配置的檢測器是否與目標分析物的理化特性相適應并能夠達到與樣品中目標分析物濃度水平相匹配的檢測靈敏度要求;⑤方法的檢測線性范圍是否能夠覆蓋治療窗范圍;⑥樣品的前處理過程應考慮目標分析物在樣品中的存在形式和分布狀態,如游離型或結合型、血漿蛋白結合率等。


3.2 方法學驗證

方法學驗證建議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四部)《9012生物樣品定量分析方法驗證指導原則》。對于已有國家和行業標準方法的項目,可以直接進行方法轉移和方法學驗證。對于尚無國家和行業標準方法的項目,需要實驗室自行建立分析方法并驗證。

3.2.1 國家和行業標準方法以及市售試劑盒廠家方法

該類方法在實驗室初次引用時應進行完整的方法學驗證,包括但不限于特異性(選擇性)、標準曲線、殘留效應、定量下限、準確度、精密度、稀釋可靠性、提取回收率、基質效應(質譜方法)、穩定性和正確度驗證。

3.2.2實驗室自建項目(laboratory developed test,LDT)

對LDT項目除進行完整的方法學驗證以外,還應重點考察以下因素,以確認其能達到預期臨床用途:

  • ①使用參考方法或校準品進行校準或評估偏倚和精密度;②對影響結果的因素進行系統性的評價;

  • ③通過改變控制參數評估方法的耐用性,如柱溫箱溫度、進樣體積等;

  • ④與其它已驗證的方法進行結果比對;

  • ⑤實驗室間比對;

  • ⑥測量結果不確定度的評估。

3.2.3 已驗證的分析方法的小幅度改變

此時應針對改變內容進行相應的部分驗證??赡艿母淖儼ǎ簩嶒炇业刂纷兏?、儀器變更、操作人員、標準曲線濃度范圍、樣品體積、樣品處理步驟及儲存條件等。

3.2.1長期運行的方法

推薦每半年進行 1次周期性方法學驗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精密度、準確度、基質效應(質譜方法)、殘留效應及正確度驗證等。




04



室內質量控制

4.1質控品

4.1.1 質控品的特性 質控品應與待測樣品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基質。質控品應均一、穩定,如條件允許,可儲存半年或以上的用量。

4.1.2 質控品的來源 建議使用獲得醫療器械注冊證的市售質控品或由中國計量院、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等有資質單位提供的產品。如果沒有商品化質控品,實驗室可以自制質控品,并建立SOP對其配制和質量控制進行要求。

4.1.3 質控品中分析物的濃度 質控品中分析物的濃度一般至少選擇低、中、高3個濃度水平,當定量檢測濃度范圍跨越多個數量級時,可考慮增加質控品濃度水平數量。同時,所選質控品的濃度應綜合考慮藥物治療窗情況。

4.1.4 質控品的保存 商品化質控品按照說明書條件和有效期保存。當實驗室對商品化質控品的保存條件做出改變時,需要對其相應穩定性進行重新評價。自制質控品按照基于方法學驗證結果制訂的相應 SOP中規定的保存條件和有效期進行保存。

4.1.5 質控品的性能評價 一般性評價:將質控品與臨床實際樣品進行可比性評價,要求色譜峰參數(保留時間,拖尾因子,半峰寬及分離度等)和內標峰面積等參數的變異在SOP規定的范圍內。

對于自制質控品,應當滿足方法學驗證對樣品的穩定性要求。質控品批間變異性應符合實驗室可接受標準。

4.1.6 質控品的使用

  • ①頻率,每一分析批次內必須檢測質控品,質控品的數量建議為當批樣品檢測總數量的5%以上,或至少每個濃度雙重樣品,兩者中取數目更多者。根據具體情況,可適當增加或減少質控品數量。

  • ②位置,各濃度水平質控品應均勻分布在每個分析批的起始、中間和結束處,以保證樣品分析結果的質量。

  • ③批號更換,進行質控品批號更換時,應在舊批號質控品使用結束前,對新、舊批號質控品同時測定,確定新批號質控品的靶值和標準差。


4.2  質控規則及失控情況處理

4.2.1  質控規則 各檢測實驗室可根據檢測項目特點和項目運行情況選擇室內質控方法,確定質控規則。常用的質控規則包括單規則、多規則、西格瑪規則等。以westgard 多規則控制方法為例進行簡單介紹(圖 1)。


圖1 Westgard多規則質控邏輯判斷圖


                                  s-質控品的標準差


4.2.2 失控情況處理 實驗室應建立SOP對質控失控情況采取相應處置措施,推薦流程見圖2。


質控失控情況處理


4.3 其他室內質量控制活動

4.3.1系統適用性測試 在每個分析批次運行前、儀器維修和定期維護之后、儀器停機重新啟動系統達到平衡后,均需采用一定濃度的標準溶液進行系統適用性測試。主要測試的參數有:色譜柱的理論塔板數、分離度、靈敏度、拖尾因子和重復性。

4.3.2儲備液和工作液的評估 自制標準曲線樣品和質控品所使用的儲備液應當為不同稱量來源的。且每次重新制備儲備液或工作液時,應當對新、舊批次的批間差異進行分析,符合SOP要求方可使用。

4.3.3空白樣品和零濃度樣品 分析批應當包括空白樣品(不含分析物和內標)和零濃度樣品(含內標),其中分析物保留時間處的色譜峰積分面積應小于定量下限(LLOQ)峰面積的20%。同時,空白樣品內標保留時間處的色譜峰積分面積應小于正常樣品內標峰面積的5%。

4.3.4 標準曲線 分析批應當包括至少 6個濃度水平的校正標樣,各濃度點回算的濃度一般應該在標示值的 ±15%以內,定量下限處應該在 ±20%以內。至少 75%標準曲線樣品,且最少6個有效濃度應滿足上述標準。

4.3.5殘留效應 對易殘留的分析物在定量上限(ULOQ)測定后加入空白樣品觀察是否有殘留。判斷標準同空白樣品。

4.3.6結果處理 應在分析批結束后、抄送數據前檢查各樣品的色譜峰參數(保留時間,拖尾因子,半峰寬,分離度等),色譜峰積分,內標響應偏差是否正常合理。針對不同分析項目,確定積分參數,建立色譜峰積分 SOP。對于超出 SOP描述的色譜峰參數異?;騼葮隧憫惓5臉悠?,應予復測。



05



室間質量評價

5.1開展方式

參加國家、省、市級衛生健康委藥學質控機構/臨床檢驗中心或各學(協)會 TDM行業組織的室間質量評價,包括常規室間質量評價(externalquality assessment,EQA)和能力驗證(proficiency testing,PT)等。對于沒有 EQA的檢測項目,可與外部實驗室進行相同或相近方法的比對,但在比對時應當充分考慮兩種方法檢測性能的差異。

5.2 失控的糾正

發生室間質評失控時,應當即刻中止現有檢測和數據匯報并調查失控原因,內容包括:①操作者失誤;②方法問題;③設備問題;④技術問題;⑤室間質量評價材料問題;⑥室間質量評價的評估問題。針對失控原因,采取相應整改措施。整改結束再次評價結果合格并填寫失控整改報告后方可恢復方法運轉。



06



實驗記錄和數據管理

6.1實驗記錄

實驗記錄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實驗原始記錄、儀器工作站內存儲的各類數據以及儀器打印報告等。實驗原始記錄應采用專用記錄本/記錄紙對樣品檢測過程中的關鍵步驟和質控情況進行記錄。記錄內容應當及時、完整、準確、清晰、可溯源。內容更改時,應有改動原因、簽名和時間。實驗原始記錄應于實驗當日完成。儀器工作站內所有數據不得更改。

6.2 數據統計

每月或規定時間內對原始質控數據和除去失控數據后的質控數據進行匯總和統計處理,統計內容包括平均數、標準差、變異系數以及累積平均數、標準差和變異系數。

6.3 數據保存

每月或規定時間內對所有分析批原始數據、質控匯總和統計數據及質控失控報告單(包括違背失控規則項、失控原因、采取的糾正措施)等進行備份并存檔保存。保存記錄的媒介(如光盤、硬盤等),應注意防潮、防壓、防光及防磁等,避免內容丟失。

6.4數據上報和周期性評價

定期將所有測定項目質控數據和失控情況進行匯總,并對質控數據的平均數、標準差、變異系數及累積平均數、標準差、變異系數進行評價和回顧性分析。如果存在顯著性變異要對操作環境和方法運行情況進行檢查,并予以改進。



07



報告的發放

報告發放前必須經過審核人員審核。檢驗報告內容應當符合《病歷書寫基本規范》等規定,應包括不少于以下內容:

  • ①患者姓名、性別、年齡、住院病歷或者門診病歷號;

  • ②檢驗項目、檢驗結果和單位、參考范圍、異常結果提示、TDM結果解讀或用藥建議;

  • ③操作者姓名、審核者姓名、標本接收時間及報告時間。



參考文獻來源:中國藥學雜志2021年9月第56卷第17期



 

    END  







分享到: